查看原文
其他

行者行说/环浙步道舟山段上的东,西龙堂

翁洲行者 翁洲行者 2023-04-09



4月2日,海天佛国户外16位同学徒步打卡了环浙步道舟山段高峰到深坑岭步道,全程约15公里。

途径一节点,为弄堂岭墩。

弄堂岭墩路牌

弄堂岭在毛北线上,是从毛竹山到北蝉的一座不高的山岭。有同学介绍说古时北蝉人进昌国县城,弄堂岭是必经之路,传说南宋时舟山最大的京官吏部尚书余天赐当年就是顺着这一条山路返乡的。

Lucy姐外祖父是四明史浩公史浩公字直翁,号真隐后官至右丞相、越国忠定王)后人,在世时常以“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为耀,而我常以史浩公之子史弥远(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后追赠卫王)名列“奸臣传”怼之。

余天赐与史弥远渊源颇深,余从昌国县城返乡之路,或可打造成如胡雪岩从徽入浙的舟山的“徽杭古道”?

弄堂岭上有石拱桥,此桥建于清朝,跨度仅三四米,用乱石砌成,也叫“甩龙桥”,小小的石桥体现了舟山先民的智慧和能力。

弄堂岭上还有财神殿,虽殿宇简陋,地处偏僻,却是全市唯一的一座财神殿,历史悠久,殿宇独特。近年间逢年过节,有许多人来此殿朝拜。

弄堂岭上比甩龙桥和财神殿更为出名的是泄潭,由于甩龙桥和财神殿不在环浙步道上,以后有机会走一下舟山的“徽杭古道”,另行着文以叙之。

从弄堂岭墩上竺家尖峰后,又下到弄堂岭,名唤小水坑的节点。泄潭就其在不远处。

宋宝庆《昌国县志》记载:“泄潭,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据山腰,深不可测。” 皋泄岙的地名其一来之泄潭,而皋来之周围之皋岭山,皋泄因山水而得名,近年来出名的土语“好吃杨梅皋泄岙”诚不欺我。

浙江图书馆补刊的《宝庆图》。宝庆(1225-1227年),是南宋皇帝理宗的年号。

《宝庆图》上有地名为,西洩潭,即为泄潭,当地人称之为“龙潭”

泄潭之水从山上而下,好比“龙渊之水”。因此官方认为此乃真“龙渊”,于清咸丰五年(1855)建泄潭龙宫,于是泄潭成了官方求雨的主要场所,而民间所建龙宫远早于清咸丰。

泄潭之下现有金龙禅寺,又称龙宫,龙宫另一称呼为龙堂。弄堂岭,我认为弄堂应为龙堂,在《康熙志》和《光绪志》记载中有龙堂岭应为此地。清乾隆年间定海进士、内阁中书陈庆槐的《又过西龙堂》为证:渐入无人境,青山自送迎。草痕知鹿过,水势觉龙行。暗穴深通海,高崖俨列城。片时潭上坐,气肃道心生。

“暗穴深通海”,传说有个货郎路过泄潭,喝了纯甜的“龙潭”水后,望着碧澄深邃的潭水,十分好奇,就想用扁担去试个深浅,一不小心,扁担掉入龙洞,一下子不见扁担影子。过几日,货郎囝来到十多公里外的渔村北蝉浪西,见一渔民家门口有一扁担,好像很眼熟,走进一看,竟是前几天自己掉入泄潭的那个扁担,原来是渔民从村口灌门龙潭附近海滩上捡来的。

龙潭一般多为民间求雨之处,而泄潭则是官方有名的求雨之所。南宋绍兴十八年三月,以余姚尉摄昌国正监盐官的史浩公,曾因昌国大旱作《昌国泄潭祈雨疏》,文如下:民亦劳止,莫苏就稿之苗;天必从之,愿霈为霖之雨。恭投鹫岭,祗祷龙渊。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升云上气,徯水泽以盈畴。凡我有生,敢忘大赐。宋宝庆三年(1227) ,进士出身的承议郎、遂安人詹仁泽任昌国县令,他在绍定二年(1229),于昌国道隆观奉祀政尚宽厚、水治民利、深得人望的史浩。史弥远亦曾为其父史浩在道隆观立祠,并题“真隐旧游”。我与Lucy姐说道,你们在舟山的史浩公的后人应在定海道隆山弄买房,为史浩公立祀,这样不用跑到东钱湖下水村祭祖,亦可勉励在舟后人奋发上进。

小水坑路牌。

从《宝庆图》我们得出,先有泄潭,再有皋泄,而龙堂应更晚,而在西洩潭的东面,却有东龙堂的地名。

东龙堂同样也在环浙步道舟山段上(海天佛国户外于3月19日打卡环浙步道舟山段南中山至塔岭下),康熙《定海县志》中称“龙潭”,在芦花村里山。在芦花村的舟山东龙堂,1957年造芦东水库时把这只龙潭填塞,建造水库坝脚,环浙步道风水岭,与其相沿。过去的东龙堂有奇景,亦有陈庆槐的《东龙堂》为证:绝径盘盘挂碧空,乱山缺处敞龙宫;溪寒夜漱双崖石,树老秋呼万壑风;残叶打头仙鼠过,古苔粘履暗泉涌;闻来偶借僧房坐,鸟外斜阳一角红。

好一幅深山老林的奇特景象,仿佛是一只大口袋,开口小,里面大;又仿佛是一只大深盆,三面被高山所围,中间是盆地。口子的西面有一条山岭称风水岭,风水岭也是环浙步道舟山段的一个节点,是展茅的田公岙去沈家门的必经之路;东龙堂里面中间,有一条通往接待寺的山路,它纵深直达里石门荒村;东面有去普陀山的武岭,这些何曾不是“绝径盘盘挂碧空”。两旁群山对峙,到了里面却是一片开阔的天地,不正是诗中所说的“乱山缺处敞龙宫”。

陈庆槐可谓是舟山的“徐霞客”,请他做环浙步道舟山段的代言人可好。

东龙堂是芦花河的发源地,“溪寒夜漱双崖石,古苔粘屐暗泉涌”,这里是水的世界。同样东龙堂泄潭一样,与海相连,与莲花洋相通。传说曾有一位樵夫,不慎将扁担跌落潭中不见踪影。过了几天,那位樵夫挑柴到塘头叫卖。在一条小捕船上发现自己在龙潭里丢失的扁担,就问老大是怎么一回事?老大说:“是前几天在洋面捕鱼时,被网涨上来的”。此事令樵夫非常惊奇,后来他把自已的扁担失而复得事情,一五一十地讲给大家听,于是“龙潭与莲花洋相通”的事就传开了。

西龙堂历史可以追溯到史浩公,而东龙堂的历史更为悠久,它应是当年的沈家门的一部分。北宋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书中说,“而后至沈家门抛泊。其门,山与蛟门相类,而四山环绕,对开两门,其势连亘,属昌国县。其上渔人樵客从居十数家,就其中大姓名之。”

普陀山在唐朝开始兴盛,因其孤悬于大海之中,上岛之路只能凭借舟楫,从东龙堂一带出发到普陀山的古香道就应运而生。明朝以前,芦花塔岭山以下还是一片汪洋,史称“芦花浦”,塔岭下曾是明朝重要的商埠码头,进岛的香客,商贾云集,现在的地名亦可印证,如“黄泥埠头”。

目前已发现关于古代沈家门地理位置最早的地图,就是《宝庆图》。

《宝庆图》上标明的沈家门,东面是大海;西面叫东村,再过去是芦花场、小蒲岙、大蒲岙;北面是东龙堂。南面,那是我们所熟知的今沈家门城区,地图上是一片空白。南宋时的沈家门,我们从今天的卫星地图可以做个推断,是指今沈家门城区以北、东龙堂以南、芦花场以东的这么一个居民点,大致在今天的邵岙、南岙至沈家坑一带。

或许,我们今天从交通的角度,可以把从风水岭过大平岗,过武岭到东港的通道称为东龙堂,从某种意义上讲,东龙堂的历史亦是沈家门历史的一部分。


                                                                                                                                                                                  2023.04.09

注:本文引用了孙峰,孙和军,翁盈昌,翁源昌等专家的作品,在此表示感谢。

有兴趣参加者请关注公众号后,文后留言或私信留言,以便加入环浙步道舟山段打卡团队-海天佛国户外。

请下载“环浙步道”App, 徒步时请用“环浙步道”App记录打卡。


图及视频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的文章,请将“翁洲行者 ”加为星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